主要活动

位置: 首页> 特色活动> 线上电影大师班

特色活动

线上电影大师班精彩回顾

9月5日-9月19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线上电影大师班隆重开幕,是枝裕和、谢飞等国内外知名导演倾情加盟,以线上讲座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授课,与大影节一道为广大青年打造线上电影专业艺术的课堂。

9月5日,日本知名导演、编剧、制作人是枝裕和带来了首场线上电影大师课。在与视觉艺术家刘茜懿博士的对谈中,是枝裕和就纪录片创作与故事片创作之间的关系、导演与演员的合作方式、社会议题表达和新旧媒体更迭等议题进行了阐述,并鼓励年轻电影人们以本地化的方式深挖素材,坚持拍摄真实的内容。

9月6日,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来到线上电影大师班,以“继承百年电影传统,迎接视听写作新时代”为题开讲,从个人的人生经验和创作经历出发,讲述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电影与文学的密切联系,并展望数字时代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向。谢飞导演强调,青年电影人应注重提升视觉形象的感悟力、艺术作品的构思力和创作实践的执行力,在数字时代通过学习和锻炼创作出影响时代和社会的电影作品。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与路春艳教授线上对谈

9月12日,伊朗知名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带来了线上电影大师课。在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路春艳的对谈中,马基德·马基迪表达了对儿童电影创作的热爱。通过表现儿童的纯真,他将真理与虚妄、善良与罪恶、美丽与丑陋展现在观众面前,把对人情、人性的探讨透过电影的方式传递给社会,并以极其简单的语言反映复杂的社会问题。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线上电影大师班在电影创作中,马基德·马基迪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挑选演员,并引导演员把对生活的感受融入表演之中,唤起观众的共鸣。他鼓励年轻电影人们在数字和虚拟时代注重经历和对真实生活的感受,熟悉周围的社会环境,深入认识本民族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从生活中积累经验,再用电影作品把自己的经验展现给观众。 万玛才旦导演与李道新教授线上对谈9月13日,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万玛才旦来到线上电影大师班,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老师展开对谈,就双语写作的思维转换,以及跨语言互译在创作风格、语法结构、语序等方面的规律,多语种族群聚居地的文化融合和族群生态等议题进行探讨,同时鼓励广大青年学子保持朝气和对电影的纯粹热爱,在学习阶段把专业学好,为将来的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9月19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推出了最后一期线上电影大师班活动,93岁的直接电影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倾情加盟,以线上讲座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授课,与大影节一同为广大青年打造线上电影专业艺术的课堂。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是“直接电影”领域内的重要导演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热衷于拍摄各种类型的公共机构,秉承“旁观”的拍摄原则,从真实的生活中揭示问题、思考问题,并透过机构里的各种人物,刻划了人与社会、国家间的多样关系。上世纪90年代,我国纪录片导演受其创作风格的影响,拍摄了一些有“直接电影”特点的纪录片,曾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艾美奖等多项肯定,并在2017年荣获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荣誉奖。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在本次大师班录制中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分享了对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看法。藉此,怀斯曼也表示往后将不再参与任何的视频录制。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认为,纪录片是虚构的、另一种形式的剧情片,而真实事件是没有导演意识的。即使他从不干涉被拍摄对象,努力与被拍摄对象保持距离,但拍摄、剪辑的处理并不客观,进入剪辑阶段必然会对电影进行操控。怀斯曼表示,电影主题、拍摄主体、拍摄方式、剪辑素材的选择和结构的建立都是主观选择的结果,虚构电影、非虚构电影、真实电影皆是电影,真实事件无法预知是唯一的区别。疫情期间,怀斯曼“给自己补了经典文学的课”,《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项狄传》《伤感旅程》等优秀作品的滋养助其“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至此,线上电影大师班活动圆满结束,本届电影节也告一段落,期待明年春暖花开时,与您在光影中再次相聚。未来,大学生电影节将继续贯彻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为青年人提供与知名电影导演、编剧和专家对话的机会,搭建电影大家与青年群体沟通的桥梁,为中国电影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贡献力量。